AI賦能健康管理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乃老生常談,亦即「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提倡市民在日常主動做好健康管理,能減輕未來患病的經濟負擔。數碼港、電子健康聯盟及創新健康科技企業LIVE4WELL昨天(28日)合辦「AI驅動『治未病』發佈會」,並邀得多名重磅專家分享。現場體驗AI健康檢測亦大受參加者歡迎,包括30秒AI眼底照相,即時分析糖尿病及心血管等55種疾病早期徵兆。醫療健康是AI的重要應用場景,有國際研究指出尤以預防保健項目估值增長速度比傳統醫療快。

活動亦分享一項《香港人對「治未病」的認知、行為模式及支援期望》報告,揭示公眾對人工智能驅動、數據驅動和個人化科技的需求日增。今年施政報告提及為應對社會高齡化、慢性疾病普及和醫療資源壓力等挑戰,政府會深化醫療改革,包括強化基層醫療;同時政府全面推進AI+發展,通過AI賦能政務、產業以提升市民福祉。

現場設有多項頂尖AI健康科技設備,亮點包括「AI體適能測試」以AI動態捕捉技術即時分析,為參與者體適能表現全面評分
其餘體驗包括「身體組成分析」、「30秒AI眼底照相」及「3D體態評估」,讓參加者全面體驗「自己健康自己管理」

醫療政策由『重治療』轉向『預防為重』

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表示:「人工智能正重塑健康管理的模式,透過數據驅動的預測與個人化方案,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掌握健康。這與香港基層醫療政策由『重治療』轉向『預防為重』的政策轉型方向一致,進一步強調及早介入與社區支援的重要性。作為香港數碼科技樞紐及人工智能加速器,數碼港致力推動AI於醫療領域的應用,並促進跨界協作。今天的活動展示了AI在健康領域的應用成果,更標誌著香港邁向智慧健康新時代的重要一步。」

電子健康聯盟會長冼超舜博士亦指:「香港政府表示希望將本港發展成為健康和醫療創新樞紐,隨著創新治療方案及電子健康記錄等技術蓬勃發展,現在正是結合醫療專業與科技的最佳時機。公民自我健康管理成為趨勢,市民愈來愈適應管理及運用自身健康數據。電子健康聯盟樂見政府和業界積極推動創新,期望賦能每個人主動健康管理,提升市民整體健康,亦深信AI與醫療科技結合,將會是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勢。」

77%的受訪者相信科技對健康更重要作用

同場Deloitte(德勤)分享一項《香港人對「治未病」的認知、行為模式及支援期望》報告,德勤於今年10月透過問卷形式,抽樣訪問1,004名香港市民。統計發現,有77%的受訪者相信,科技在未來對健康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前述報告,大眾對健康科技有強勁的信心,而當受訪者被問及對具體科技產品的興趣時,前三名依序為個人化營養計劃(42%)、AI健身教練(41%)與心理健康科技(37%),反映受訪市民對個人化健康管理平台與AI科技應用普遍感到期待,顯示以AI科技驅動健康管理的需求與日增長。

現時已有逾1,200種嵌入AI的醫療設備獲得FDA批准

談到以AI驅動治未病,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專業應用教授馮康教授, JP論及AI對醫療體系潛在的巨大貢獻,現時已有逾1,200種嵌入AI的醫療設備獲得FDA批准,而以AI協助臨床診斷的電子健康紀錄亦已獲廣泛使用。他指出AI能夠協助進行個人化風險評估以及早期疾病預測,並幫助市民持續監測健康。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劉巨基醫生則以AI 與中風的預防及復康為主題,闡述AI發展如何能令中風治療從被動轉為主動,讓病人能持續監測個人健康。

多項頂尖AI健康科技設備讓參與者體驗AI如何融入生活,達致「治未病」的目標。體驗亮點之一是30秒AI眼底照相」,透過視網膜影像分析,便能即時知道多達55種健康風險,包括糖尿病及心血管等疾病早期徵兆。其餘體驗包括:「身體組成分析」精準測量17項身體指標,包括內臟脂肪、肌肉分布、代謝年齡等;「3D體態評估」,1分鐘完成360度全身掃描,識別盤骨前傾等15種體態問題;「AI體適能測試」以AI動態捕捉技術即時分析,為參與者體適能表現全面評分。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